close

 

 

學庸

 

四書(四子書):論語、孟子、大學(曾子)、中庸(子思)


大學、中庸由南宋朱熹將之刊印。學庸本是禮記中二篇,因韓愈推崇道統。

 



禮記:記戴德傳紀85篇(大戴)

           戴聖傳記49篇(小戴)←今所傳

作者:戰國~秦漢間儒家學者之所做。

內容:說明禮文制度的原意,闡論淑世拯民的道哩,記載祭祀養老的制度,敘述生活行為規範。

 


孔穎達《禮記正義》引鄭玄〈三禮目錄〉云:

「名曰大學者,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」、

「此大學之篇,論學成之事,能致其國,彰明其德於天下。」

 

 

大學

分為經一章,傳十章。經是曾子作,傳乃曾子弟子作。

 

八條目: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
 

三綱領:明明德、親民、止於至善

 

六步驟:止、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1.       明明德】:

康誥曰:「克(能)明德。」

大甲曰:「顧(視、念)(此)天之明命(光明德性)

帝典曰:「克明峻(高大)德。」

皆自明也。

 

*為仁由己,而由仁乎哉。(顏淵)

*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(述而)

 


2.       【新民】:

湯之盤銘曰:「茍(誠)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

康誥曰:「作(振作、興起)新民。」

詩曰:「周雖舊邦,其命惟新。」

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。

 


3.       【止於至善】:

詩云:「邦畿(王畿)千里,惟民所止。」(商頌玄鳥篇)

詩云:「緡蠻黃鳥,止於丘隅(草木茂盛處)。」(小雅緡蠻篇

子曰:「於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鳥乎!」

詩云:「穆穆(美好貌)文王,於緝熙(光明貌)敬止(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也)!」(文王篇)

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 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

詩云:「瞻彼淇澳(ㄩˋ),菉竹猗猗(茂盛俊美)。有斐(文采)君子。如切如磋(治骨角;學習),如琢如磨(治玉石;修養)。瑟兮(嚴密貌)僩兮(武毅貌) 赫兮喧兮(盛大之貌)。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(ㄒㄩㄢˋ忘)兮。」(衛風淇澳(淇水之濱)篇

如切如磋者,道學也;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;

瑟兮僩兮者,恂慄(戒慎恐懼)也;赫兮喧兮者,威儀也; 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

詩云:「於戲(同於嗚呼)前王(文/武王)不忘!」(周頌烈文)

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,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,此以沒世不忘也。

 

【此章明指於至善之意,在於重倫常而行德化也。】

 


4.      【釋本末】:

 

  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
此謂知本、知之至也。

 

  *子曰:「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(不讓訴訟案件出現)乎。」

   無情(實情)者不得盡其辭。大畏民志,此為知本。【以德化民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右傳之五章,蓋釋格物致知之義,而今亡矣。閒嘗竊取程子之意,以補之曰:

 

  「所謂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至吾之知(人天生有知),在即物而窮其理(原則事理)也。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於理有未窮,故其知有不盡也。是以大學始教,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,以求至乎其極。 至於用力之久(持續不斷),而一旦豁然貫通焉。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,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。此謂物格,此謂知之至也。」

  【因為所知不盡全,所以必須究極事理。】

 

  所謂誠其意(意念真誠)者:毋自欺也,如惡(v.)惡臭,如好(v.)好色。此之謂自謙(自謙)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!小人閒居為不善,無所不至,見君子而後厭然ㄧㄢˇ,閉藏),揜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,則何益矣。此謂誠於中,形於外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曾子曰,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。」

  富潤屋,德潤身,心廣體胖(ㄆㄢˊ舒坦安泰)。故君子必誠其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
大學的道理,在於彰顯人人本有,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(明明德),再推己及人,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(親民,新民也),而且精益求精,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。

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
能夠知其所止,止於至善,然後意志才有定力;意志有了定力,然後心才能靜下來,不會妄動;能做到心不妄動,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;能夠隨遇而安,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週詳;能夠思慮週詳,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。

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
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,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,能夠明白本末、終始的先後次序,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。

欲治其國者;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(治國),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(齊家);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,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(修身);要想修養自 己本身的德行,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(正心);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,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、無私(誠意);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,必先明理─窮究事物 的道理(致知);要想明理致知,必先要革除物慾,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(格物)。※格者:正其不正。

※【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,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。】

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
經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,物慾革除之後(物格),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(知至);明理之後,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(意誠);起心動念真誠 無妄,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(心正);身心端正無私,自然會好好地修養德行(身修);能夠修養德行身體力行,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(家齊);家庭經營得井 井有條之後,才能夠治理好國家(國治);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後,才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(天下平)。

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;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上自天子,下至平民,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,如果不修身,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,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;把切近的修身、齊家看得不重要,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,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。

 

 



****最後一次上課的,不知道考不考的部分:

 

*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則不得其正;有所恐懼,則不得其正;有所好樂,則不得其正;有所憂患,則不得其正。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為修身在正其心。

*朱熹曰:「蓋是四者,皆心之用,而人所不能無者,然一有之而不察,則欲動情勝,而其用之所行,或不能不失其正矣。」

*喜怒哀樂之未樂,謂之中;發而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止默,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