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關於論語

1.班固漢書藝文志--論語者,孔子應答弟子時人,及弟子相與言,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,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,故謂之論語。

2.唐代陸德明《經典釋文》敘錄:鄭玄云:「論語乃仲弓(冉雍。德行,孔子稱其能南面稱王)子夏(文學,有西河之痛的典故)等所撰定。」(刑昺疏:仲弓下脫子游(文學)二字。)

3.程子論語集注序--論語之書,成於有子、曾子之門人,故此書獨二子以子稱。

4.清代皇侃論語義疏--論語者,是孔子沒後七十弟子之門人共所撰錄也。


﹡劉向別錄:魯人所學,謂之魯論;齊人所學,謂之齊論。合璧所得,謂之古論。

﹡陸德明《經典釋文》敘錄--

  安昌侯張禹,受魯論於夏侯建,又從庸生、王吉受齊論,擇善而從,號曰張侯論,最後而行於漢世,禹以論授成帝,後漢包成,並為章句。
  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,參考齊論、古論而作注。魏時何晏又集孔安國、包成、周氏、馬融、鄭玄之說,著成集解。

﹡宋代趙普:「半部論語治天下。」

 

。關於「仁」

  仁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倫理觀念,因為儒家的發展而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、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。孔子之前已經有關於「仁」的觀念,但是孔子對「仁」的重視和闡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。很多學者認為「仁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。

  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解釋「仁」字:「親也。從人二。忎,古文仁,從千心作。外「屍」內「二」,古文仁,或從屍。」(親:親密之意)

  仁的概念,孔子以前就有,春秋以前人們一般把尊親敬長、愛及民眾,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。

  《論語》中使用「仁」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,孔子把「仁」作為實踐中的指導原理並使之貫穿於諸道德中

  其中孝弟是仁的基礎,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。孔子提出要為「仁」的實現而獻身,即「殺身以成仁」的觀點,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 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,提出著名的仁政說,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,實行王道,反對霸道政治,使政治清平,人民安居樂業。 儒家重視民生,主張滿足人們求生存的基本物質欲求,並倡富民思想,強調先富後教,使民從善,然後政權得以穩固。

 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,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,而是治理有方為民造福的大仁大義。

 

 


仁者,不仁者的形象(上課提到過的

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

1.有子曰:「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者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(學而P.62)

2.子曰:「巧言令色(以美好的臉色表情言語去奉承討好,鮮矣仁!」(學而P.62)

3.子曰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(學而P.64)

弟子在家孝順父母,立足於社會與人來往恭順有理,行為謹慎而信實,推己及人愛惜他人,親近有仁德的的賢人, 行有餘力,則進修六藝之學。

﹡蓬生麻中,不扶則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。(荀子勸學)

4.子曰:「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(智)。」(里仁P.92)

﹡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鄰。」

5.子曰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(困頓的環境)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(本身)仁,知者利(知)仁。」(里仁P.92)

6.子曰:「苟志(心之所向)於仁矣,無惡也。」(里仁P.93

﹡愛之慾其生,惡之慾其死。(顏淵P.187)

7.子曰:「唯仁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」(里仁P.93)

子曰:「君子周(公正公平)而不比,小人比(計較)而不周。」

8.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(勝)(己之私慾)(返,實踐)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,而由人乎哉?」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顏淵曰:「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(顏淵P.181)

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。孔子說:「克制自己,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,這就是仁。一旦這樣做了,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。實行仁德,完全在於自己,難道還在於別人嗎?」顏淵說:「請問實行仁的條目。」孔子說:「不合於禮的不要看,不合於禮的不要聽,不合於禮的不要說,不合於禮的不要做。」顏淵說:「我雖然愚笨,也會照您的這些話去做。」

9.仲弓問仁。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(諸侯)無怨,在家﹙卿大夫﹚無怨。」仲弓曰:「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(顏淵P.183)

﹡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、仁者無憂子曰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」、仁者壽(子曰:「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知者動,仁者靜。知者樂,仁者壽。」)

10. 司馬牛問仁。子曰:「仁者其言也訒。」曰:「其言也訒,斯謂之仁矣乎?」子曰:「為之難,言之得無訒乎?」(顏淵P.183)

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。孔子說:「仁人說話是慎重的。」司馬牛說:「說話慎重,這就叫做仁了嗎?」孔子說:「做起來很困難,說起來能不慎重嗎?」

司馬牛憂曰:「人皆有兄弟,我獨亡。」子夏曰:「商聞之矣: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。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。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。」(顏淵P.184)

11.樊遲問仁。子曰:「愛人。」問知。子曰:「知人。」樊遲未達。子曰:「舉(任用)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。」樊遲退,見子夏。曰:「鄉(向)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,子曰,『舉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』,何謂也?」子夏曰:「富哉言乎!舜有天下,選於眾,舉陶,不仁者遠矣。湯有天下,選於眾,舉伊尹(放逐太甲),不仁者遠矣。」(顏淵P.192)(知人善任)

樊遲問什麼是仁。孔子說:「愛人。」樊遲問什麼是智,孔子說:「瞭解人。」樊遲還不明白。孔子說:「選拔正直的人,罷黜邪惡的人,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。」樊遲退出來,見到子夏說:「剛才我見到老師,問他什麼是智,他說『選拔正直的人,罷黜邪惡的人,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。這是什麼意思?」子夏說:「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!舜有天下,在眾人中逃選人才,把皋陶選拔出來,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。湯有了天下,在眾人中挑選人才,把伊尹選拔出來,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。」

12.樊遲問仁。子曰:「居處(日常生活起居)恭,執事(做事)敬,與人(待人)忠。雖之(往)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(子路P.202)

13.樊遲問知。子曰:「務(專心)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」問仁。曰:「仁者先難(克己)而後獲,可謂仁矣。」(雍也P.120)

 

 

 

教學目標

1.使學生瞭解中國先秦儒家思想的特色。
2.透過主題式的閱讀,由各層面來分析其思想主張。
3.使學生學習到如何賞析論孟名篇,增加其文學修養。
4.啟發學生體悟文中的義理,以涵養其待人處世及文化水準。
5.使學生客觀分析與評價先秦儒家思想。

 

 

大概先這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止默,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