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國世家〉

 蕭相國何者,沛豐人也(沛郡豐縣,今江蘇徐州)。

  以為沛主吏(ㄩㄢˋ屬官,今人事長)。
 (狀文)(礙。無礙,故流暢)

  高祖為布衣時,何數(ㄕㄨㄛˋ)以吏事護高祖。高祖為長(泗水亭),常左右之。
(利用官員身份)      (漢書:佑) 

  高祖以吏咸陽(秦京城),吏皆送奉錢三,何獨以五(伏筆)
  (出差) (俸,薪水)

  秦御史郡者與從事,常辨之。何乃給泗水卒史事,(官員考核分數之類)第一。
   (視察)   (常仔細觀察蕭何)

  秦御史欲入言徵何,何固請得毋行。
    (回京上奏) 

 及高祖起為沛公,何常為丞督事。沛公至咸陽,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,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。沛公為漢王,以何為丞相。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。漢王所以具知天下戹塞,戶口多少,彊弱之處,民所疾苦者,以何具得秦圖書也。何進言韓信,漢王以信為大將軍。語在淮陰侯事中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1.起源於《左傳》中「君子曰:……」,但未成定論。

  在《史記》中成為固定模式,只有一篇無贊,因佚失。

 

  2.性質上,《左傳》之贊唯用於褒貶人物。

  《史記》則分有:(1.)述褒貶

          (2.)記經歷(說明史料因採訪而得)

          (3.)補軼事(正文未言清、未記載之事)

          (4.)言去取(取材之標準)

 

記經歷

p.158下〈項羽本紀〉太史公曰,吾聞之周生。

p.954上左〈孟嘗君列傳〉太史公曰,吾嘗過薛,其俗閭(民間)里,率多暴桀子弟。

p.1074上左〈淮陰侯列傳〉太史公曰,吾如淮陰,淮陰人為余言。韓信雖為布衣時,其志與眾異。其母死,貧無以葬。然乃行營高敞地,令其旁可置萬家。余視其母冢,良然。

補軼事

〈項羽本紀〉舜目(不確定)重瞳子,又聞項羽亦重瞳子,羽豈其苗裔邪?

〈孟嘗君列傳〉問其故曰,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,姦人入薛中,蓋六萬餘家矣。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,名不虛矣。

言去取

p.852〈管晏列傳〉太史公曰,吾讀管氏牧民、山高、乘馬、輕重、九府,及晏子春秋,詳哉其言也,既見其著書,欲觀其行事,故(排列)其傳,至其書世多有之,是以不論,論其軼事。
  取行事,去著作。

P.947上左〈孟荀列傳〉(太史公曰,)自如孟子至于吁子,世多有其書,故不論其傳云。

 

大褒小貶

〈項羽本紀〉

 褒:近古以來未嘗有也。

 貶:及項羽背關懷楚、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,怨王侯叛己,難已。自矜攻伐,奮其私智而不思古。謂霸王之業,欲以力征經營天下,五年卒亡其國。身死東城,尚不覺寤。而不自責過矣。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,豈不繆。(小貶,哉字是感嘆語氣)

〈管晏列傳〉 之晏子

 褒:至其諫說,犯君之顏,此所謂『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』者哉!假令晏子而在,余雖為之執鞭,所忻慕焉

 貶:方晏子伏莊公尸,哭之成禮然後去,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?

小褒大貶

 〈蕭相國世家〉

 褒:位冠群臣,聲施後世,與閎夭、散宜生等爭烈矣。

 貶: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,錄錄未有奇節。及漢興,依日月之末光,何謹守管籥,因民之疾法,順流與之更始。

褒貶相當

 〈管晏列傳〉 之管仲

 褒:語曰「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噲親也」。

 貶:管仲世所謂賢臣,然孔子小之。豈以為周道衰微,桓公既賢,而不勉之至王,乃稱霸哉?

有褒無貶

 〈孔子世家〉

 褒:稱呼孔子用了五個名稱:孔世書、仲尼、孔子、夫子、至聖

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之藺相如

 褒:太史公曰……。(全贊)

有貶無褒

 〈魏其武安侯列傳〉

 貶:全贊無提其功績。(竇嬰曾平七國之亂)

不言之褒

 (正文中有褒獎,但贊無提)

〈遊俠列傳〉

 正文中提到朱家、田仲、王公、劇孟、郭解。而後又排除三家,剩下朱家、郭解。最後只剩下朱家--為遊俠的典型

 但贊無提朱家,只提郭解(郭解,狀貌不及中人,言語不足采,卻得眾人之慕),郭解之貶於正文中(年輕時無惡不做,老年才改過)

不言之貶

(最重之貶) 

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之廉頗

 貶:全贊無提廉頗,只褒藺相如(退而讓頗之績)

 

 

 

 

侯世家〉

  重點在於圯上老人及張良的七功勞

 

 

  七功勞:

 1.聯合范噲退咸陽。p.805上右第9-上左第9

  范噲諫沛公離開咸陽回營(於灞水邊),沛公不聽,後張良再勸,沛公才還軍灞上。

 2.項伯密告鴻門宴之消息。p.805上左第10-下右第8

  (p.804下右第6提到項伯此人)

 3.勸沛公前往漢王之地。p.805下左第3-p.806上右第2

  獻計燒絕棧道,以示無爭天下心。(後來於淮陰侯中有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)

 4.推薦三人,黥布、彭越、韓信,得之用之,則楚可破。p.806上右第5-上左第1

  韓信欲自立偽齊王,漢王原大怒,經張良提醒,漢王才穩住韓信之心。p.807上左第8

 5.酈食其之策,計撓楚權,故欲請封六國後裔。

  張良提出此策不利處八點。p.806上左第3-p.807上左第8

 6.於多年未封賞完下屬,下屬欲反。p.807下右第6

  張良獻計,先封雍齒,為眾人皆知漢王最討厭之人,以安下屬之心。

 7.張良稱病,時高祖寵愛戚夫人,欲改立(趙王)如意為太子,呂后無法改變其心意,向張良請計。

  高祖有欲請之,卻無法請來之四隱士。

  四隱者(商山四皓:東園公、甪里先生、綺里季、夏黃公),使太子(惠帝)得之,保住太子之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止默,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