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之體例

體例 本紀(12) 天下之根本,當時時局的掌控者 變例:項羽呂后(惠帝)本紀
世家(30) 世代封侯 變例:(天爵)孔子陳涉世家
列傳(70) 百姓人物 變例:李廣卻以世家方式敘述)、伯夷(仿《天問》問答論述)、孟荀列傳(主客易位)
書(8) 制度  
(太史公自序)    
表(10) 年表  

*王國維:二重證據法:<殷本紀>(湯--紂),跟土甲骨文對照。

*時代之根本--斷代則為帝,而通史才有空期。






記的主觀論述

贊辭=讚及貶責(春秋寓褒貶)

*《左傳》有某篇「君子曰」,而在《史記》中成定例





家必要條件

,公正合理客觀,「愛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」(主觀部分在太史公贊曰

,「能見人所未見,能言人所未言」

,材料選取,段落安排得當。

*《漢書》客觀多於主觀;《史記》主觀多於客觀。






記之名稱

古書中,「史記」泛指史書。

原始名為「太史公」:

*「太史公」--1.司馬談(太史令)  2.自稱  3.二者兼有  4.書名

1.桓譚《新論》,其中記載司馬遷將寫好之史記給予東方朔讀閱,東方朔閱畢,署(題名)「太史公」於其上。

2.《漢書.藝文志.六藝略》的春秋中稱《太史公》百三十篇,太史公記,太史公書,東漢桓帝才始稱《史記》。






書文體

  1.編年體  最早,例如《春秋》(及三傳)、《資治通鑑》

2.紀傳體  始於《史記》。

「紀傳體」之名由唐.劉知幾《史通》提出。
因「世家」自《漢書》開始併入列傳,後代史書亦。

3.紀事本末體  以事件為單位。

4.政書體  記載政府制度。

*三通唐杜佑《通典》、宋鄭樵《通志》、馬端臨《文獻通考)、

清續三通《續通典》、《續通志》、《續文獻通考》)、

清三通《清朝通典》、《清朝通志》、《清朝文獻》

三通、清續三通、清三通,合稱九通

加上《清朝續文獻通考》,為十通






史公自序

前半部分(P.1365-1372上左)司馬家族史(史官傳統及司馬談遺言等),

  後半部分(P.1372下右-1381)一二九篇之主旨(官方介紹)

內容提及寫《史記》之動機

1.遵從父親臨終遺言

  2.崇敬孔子修撰《春秋》之精神

  (尊王攘夷、「孔子修春秋,而亂臣賊子懼。」)

3.遭李陵之禍。

*孔修春秋,止於獲麟。(稱為止麟)

*李陵(李廣之孫)之禍,天漢二年。

  武帝欲提拔寵愛之李夫人其弟李廣利,使李陵為其軍隊之先鋒,三萬騎兵予李廣利,五千步兵予李陵。二年來戰無不勝,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;若敗,則將過錯歸之李陵。三年後李陵遇八萬匈奴,見不敵而詐降。後有李陵向匈奴投降之謠言,武帝派公孫敖於疆待消息,公孫未深入邊疆,後將謠言誤傳,使武帝震怒。而司馬遷挺身而出,受武帝遷怒,以罪「大不敬(死刑)」為由,與司馬遷二選擇,一是繳交五萬錢,二是受腐刑(宮刑)。無錢又無人相助,在君是非不分之下備感怨憤。後《史記》遂成。






史記體例之「紀」--為有系統連貫而非零散的。

劉知幾《史通》提出本紀條件為:

1.大事必記(詳細於本紀,而世家列傳為之補充說明。前後兩者關係如綱與目。)

2.編年述寫

(<三皇本紀>只按照時間先後;至<周本紀>才有記時間;到<項羽本紀>,時間更為清楚,並有季節月份,明顯有一年接著一年的紀錄)

3.<五帝本紀>為首,其用意強調堯舜的禪讓政治(教育作用)。

*《尚書.堯典》於東晉時一分為二,分為堯典、舜典,後舜典亡佚。

內容提及堯花了廿八年培育舜。(堯舜禹,公天下;禹啟,家天下)

4.正、變例。正例如皇帝之本紀,變例如下:

1.有位無權-<呂后本紀>內提及惠帝。

(《漢書》則為<惠帝紀><高后紀>)

2.<項羽本紀>「太史公曰:……遂將五諸侯滅秦,分裂天下,而封王侯,政由羽出,號為「霸王」,位雖不終,近古以來未嘗有也。」

(《漢書》則為<項羽列傳>,為斷代之角度。)

其中標準為當時「掌實權之人物」。

代之根本,於斷代史中確實為帝,若於通史,則有空期。(無一統之政權)






史記體例之「家」--開國成,子孫代相延續。(父-子-孫)至保有封地的子孫

1.開國封侯,及世代相傳,至封予他人

2.<吳太伯世家>為首(違時間之先後),用意在於父子有親,長幼有序(教育性)。

*「子曰:泰伯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。」《論語.泰伯第八》

吳太伯世家

3.正、變例。變例如下:

1.<孔子世家>天爵,德功學術崇高(世代:至子孫、後代文人皆是)

2.<陳涉世家>未封侯,為自立為王。人已死,手下將領卻滅秦,高祖時則有遣守墓人數代。(將守墓人視為其世代子孫)

 

〈蕭相國世家〉雖名為蕭相國,重點卻在記劉邦,(投射在武帝,折射在劉邦)

*蕭相國世家 官職名 贊侯
 曹相國世家 官職名
平陽侯
 陳丞相世家 官職名
曲逆侯
     
 五宗世家 景帝五子之母。景帝有子封王之母五位,同母即同宗。
   

 三王世家










贊文存,原文以佚。現為褚少孫之補充。

在《漢書》為<武五子列傳>、<昭帝本紀>

武帝有六子,特喜愛七十歲生下之子昭帝


武帝六子如下(前為記載之篇章)

(外戚)魏皇后,戾太子據

(本紀)趙婕妤(鉤弋夫人),昭帝

(三王)王夫人,齊王閎

(三王)李姬,燕王旦廣陵王胥

(外戚)李夫人,昌邑王髆
















*韓信,淮陰侯,惟一代,但有戰功。(淮陰侯列傳

*李廣,受將軍推崇,無封侯而有戰功,以世家筆法記載至孫李陵。(李將軍列傳)






史記體例之「傳」--「傳」,作流傳或注解意,傳記使生平事蹟得以流傳。「列」,排列、次序,按照時間先後意。

*《春秋》尊王(周天子),編年(以魯史編年,「(周天子)正月……」)

*三傳為《春秋》之注解,「列傳」則為「紀」之注解

單傳 以一人為主,若提他人完整生平,則為附傳。  
合傳

二到四人居多。

關係密切、性質相同

1.〈管晏列傳〉皆為齊人、皆為其宰相、皆侍有為之君主、兩人皆與齊興衰關係密切

2.〈老子韓非列傳〉老子、莊子(道家,柔);韓非、申不害(法家,剛)四人。

  法家道家的關鍵點:忍(柔:容忍、剛:殘忍)

  學術性質相同

3.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

  廉頗(趙人武將)、藺相如(非趙人文官),廉頗羞辱藺相如。

  最後無提廉頗半字:「不言之貶

4.〈袁盎鼂錯列傳〉七國之亂時,袁盎力勸漢景帝殺晁錯。後來因反對立梁王劉武為儲君,遭梁王忌恨,被梁王所派來刺客殺。

5.〈魏其武安侯
〉魏其(竇嬰)和田蚡鬥爭亂國。

類傳

指某一類人。

 平民身份,

 共同行業、職位


*具民本思想,

 但《漢書》無繼續。

1.〈仲尼弟子列傳〉,超過四人後歸為一行業。

2.〈太史公自序〉(後半為序跋),為類傳變體,紀錄史官家族史

3.〈游俠列傳〉(P.1317)序,講述群體共同點。

  以「韓子曰:儒以文亂法,而俠以武犯禁。」提昇俠地位,又不超過儒家

  游俠具儒家精神,如其行必果,己諾必誠

  有鄉曲/布一/閭巷/匹夫/富貴/豪暴之俠,其中富貴/豪暴非俠

  (五人→二人→一人,剝蕉式)

  正文尾隱約有朱家勝於郭解之意,

  但贊無提朱家:「不言之褒

  *《漢書.游俠列傳》定義及用意皆不同(變成破壞社會安定,需除之)

4.〈刺客列傳〉(P.1023)無序

  曹昧(劌),強調為魯人(孔子為魯人),為國而威脅齊桓公還魯國領土。

四夷傳 外交、治安、邊境相關的民情風俗。 匈奴列傳
附傳

題目未出現其名,

但有其完整生平之交代

(無論詳簡)

〈蕭相國世家〉之召平(P.796)用意為說明召平並非等閒人物

〈淮陰侯列傳〉之蒯通(P.1070)用意為證明韓信之清白

  「通曰:相君之面,不過封侯,又危不安。相君之,貴乃不可言。」背,雙關,有反叛之意。

〈項羽本紀〉之范增(P.142下右-P.143上右「……武信君」、P.153下左)項羽中反間計,對范起疑,後范增氣死。

附見 只有籍貫、名字、官職,其餘沒有。

壺遂(P.1177下左、P.1371上左)有出現有對話,但不完整

  「使使丞相何為相國」(P.796)拜,任命大官。(除,去舊職予新職。←小官職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止默,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